2025年7 月 18日至19 日,由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主办,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整合治疗专委会承办的乳腺癌整合治疗专委会年会暨“乳此多娇” 第六届中青年学术论坛在广州召开。这场汇聚省内外乳腺领域权威专家、中青年学者及临床骨干的学术盛会,以 “前沿探索与临床实践融合” 为核心,通过新药解码、临床研究创新、多学科整合等维度的深度交流,为乳腺癌诊疗领域带来了一批突破性成果与前瞻性思路,有力推动了学科进步与临床实践升级。
此次会议聚焦“整合治疗”核心,设置中青年学术论坛、临床研究管理专场、整合治疗专场等多个板块,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多学科协作全链条,既回应前沿探索需求,也贴合临床实践痛点,为不同层级从业者打造学习交流矩阵。
治疗方案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
会议首日下午议程聚焦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方案突破,与会专家分享了多项具有临床价值的探索成果。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专家介绍了第三代 HER2 靶向 ADC 疗法的最新研究 ——FASCINATE-N 研究显示,该疗法单药或联合吡咯替尼用于新辅助治疗时,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与传统方案相当,且安全性可控,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治疗选择。
在 HR+HER2 - 乳腺癌领域,靶向 Pam 通路的创新治疗方案成为焦点。该方案通过抑制通路关键蛋白发挥作用,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为这一亚型乳腺癌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有效路径。
青年力量:搭建创新与传承的学术舞台
会议第二日,以“传承与创新” 为主题的 “乳此多娇” 第六届中青年学术论坛在朗豪厅启幕,为青年学者搭建起高端展示与交流平台。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谭华红在致辞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肯定,并对乳腺整合治疗专委会2026 年工作提出初步指导方向。赵健丽教授则在《2025 年工作总结及 2026 年工作计划》汇报中明确,未来专委会将聚焦 “乳腺癌整合管理”,启动多中心队列研究,探索 “去化疗”“低毒化” 治疗方案,同时强化科普宣传以提升公众早筛意识,为学科发展锚定清晰路径。
在临床研究创新板块,青年学者的活力与突破令人瞩目。孙颖教授以“三阴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探索” 为例,详解如何通过多组学分析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推动学科从 “经验医疗” 向 “精准医疗” 跨越;丁林潇潇教授分享的 INAV0120 研究,则针对 PI3K 通路异常导致的内分泌耐药,展现了新型抑制剂在降低副作用(腹泻、高血糖发生率下降 30%)与缩小肿瘤(部分患者肿瘤缩小≥30%)上的亮眼表现,彰显了青年团队在新药研发前端的探索实力。
临床与整合:多维度夯实诊疗体系
临床研究管理专场与整合治疗专场则聚焦实践落地,为乳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在临床研究管理环节,针对不同亚型乳腺癌的多项Ⅲ 期研究成果引发热议:赵健丽团队探索的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吡咯替尼” 方案、蔡阳阳团队开展的 “吡咯替尼联合氟维司群及达尔西利” 对比研究,为 HER2 + 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用药新思路;罗思敏、陈海珠等学者分别针对 HRD+/HER2-、三阴性晚期乳腺癌的靶向联合与免疫联合方案展开探讨,为难治性亚型治疗突破提供了循证依据。
整合治疗专场则展现了多学科协同的“立体作战” 模式。苏逢锡、陈凯、赵健丽担任主席,侯景义强调 “运动处方” 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价值,曾晓峰介绍 Open AI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陈超刚、吴建南分别从营养干预、淋巴水肿手术等角度补全治疗维度,严靖雯、潘振宇则聚焦患者全程照护与特殊转移场景诊疗。多领域智慧的碰撞,让乳腺癌治疗从 “单一手段” 迈向 “全周期整合”。
成果丰硕:为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产出了一系列实践成果:覆盖新药、精准诊疗、临床研究、整合治疗四大维度的 10 余项最新研究数据与 5 项专家共识草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 “实用工具箱”;论坛给30 余名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舞台,他们的科研与临床能力得到锤炼;“乳腺癌整合管理”“HER2 低表达精准治疗” 等多中心研究加速推进,将为本土诊疗指南填补更多循证空白。
“从专家引领到青年接力,从前沿探索到临床落地,这场会议全方位展现了乳腺癌领域的创新活力。” 赵健丽教授表示,未来专委会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深耕整合治疗,为 “健康中国 2030” 乳腺癌防控目标贡献力量,让更多患者在精准诊疗与人文关怀中绽放生命光彩。